查看原文
其他

【奇妙物种日记】――――朱鹮

有苏煜骧 灵囿志异 2020-02-24
朱鹮Nipponia nippon),又名朱鹭红鹤,是一种中型体型的涉禽,体长67~79cm。该种是朱鹮属下唯一物种,其模式标本1828年采集于日本,现藏于荷兰-莱顿-生物多样性中心。朱鹮的属名和种加词在拉丁文里均代表日本,即“日本的日本”之意。所以它们又称日本凤头鹮(Japanese crested ibis)。在日语里,朱鹮叫做 トキ,意为桃花鸟。

朱鹮。

图片:https://www.suntory.co.jp/eco/birds/encyclopedia/detail/1472.html



朱鹮体型和大小均似白鹭,喙部下弯,飞行时长颈伸直向前,而有别于鹭,除了头部裸露部分和双腿外为赤红色,通体白色,颈部有若干羽毛延生为矛状,形成羽冠,耸立时鲜艳夺目,飞翔时,头向前伸,腿伸向后,鼓翼飞行,翅膀鼓动缓慢但有力。


朱鹮分布图[棕色:历史分布区域]。图片:http://ja.wikipedia.org
朱鹮历史上曾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北部,东迄日本列岛(E142°),西至中国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E100°),北起俄罗斯远东(N50°30′),南抵台湾岛东部(N23°30′),此外在海南岛也曾记录过偶然飞来的冬候鸟。




朱鹮性较孤僻而沉静,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常单独或成对或呈小群活动,极少与别的鸟合群。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通常出没在水田及沼泽地和山区溪流附近,白天活动觅食,平时栖息在高大的树木上,只有寻找食物时,才到水田、溪流沼泽地中漫步找寻食物,朱鹮的食物构成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包括鱼类(泥鳅、黄鳝、鲫鱼等)、两栖类(蛙、蝌蚪、蝾螈等)、软体动物(蜗牛、贝类、田螺等)、环节动物(蚯蚓)、甲壳动物(蟹、虾)、昆虫(蝗、蟋蟀、蝼蛄等),还兼食植物性食物,如芹菜、米粒、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


水田中觅食的朱鹮。图片:http://keywordsuggest.org/gallery/312449.html


原先在俄罗斯东部、朝鲜半岛和我国北方繁殖的种群,秋季多要迁到日本南部和我国黄河以南至长江下游、台湾和海南岛〔罕见〕越冬,也有部分留在朝鲜越冬。而在我国华南地区和日本南部繁殖的种群,通常不迁徙,为留鸟,但生活在本州岛北部的朱鹮却有所不同,它们每年冬天会从日本海沿岸向东迁移到日本中央山脉东部较为温和的太平洋沿岸过冬,而非向南到更加温暖的地区。目前分布于我国陕西洋县的种群亦不迁徙,繁殖期后向四周游荡。


2014年6月5日,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附近,一只雌鹮正在喂饲她的后代。

图片:http://laestrella.com.pa/vida-de-hoy/aumentan-aves-ibis/23776681


朱鹮繁殖期在每年3~5 月。营巢于较少干扰的山地森林中,巢置于水域附近高大的栗树、杨树、松树和其他树的枝权上。常成对单独营巢。巢较粗糙简陋,主要由枯枝构成,内垫有细软的草叶、草茎和苔藓等物。巢呈盘状,大小为直径50~70cm,距地高5~20m。每窝通常产卵3 枚,卵为卵圆形,蓝灰色、具褐色斑点。4 月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28~30 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孵化期25 天)。亲鸟领域性较强,在繁殖期保卫领域。当亲鸟离巢时,常用内垫材料将卵盖住。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雏鸟上体被有淡灰色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橙红色。雏鸟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45~50 天的喂养,雏鸟即具飞翔能力和离巢,离巢后雏鸟仍和亲鸟在巢区附近活动和觅食,大约在7 月以后才离开营巢地。两性性成熟年龄在3 岁左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寿命可达到17 年以上。


『启蒙禽谱』(作者不详、1830 - 1840年代)表现的的朱鹮羽色季节变化,非繁殖期为白色(右),繁殖季为灰黑色(左)。

图片:http://ja.wikipedia.org


Hartert (1920) 和de Schauensee (1984) 曾经提出朱鹮有2种不同色型的见解。他们认为朱鹮在中国秦岭,朝鲜及日本等,均为白色型,而在西伯利亚东部、乌苏里斯克一带则为灰色型。后来亦有不少鸟类学家发表类似的研究报告,更有甚者依此作为依据,将朱鹮分为两个不同亚种。但通过北京动物园几十年来对朱鹮饲养的观察,发现当年幼鸟为灰色,脱羽后变为白色,亚成鸟(2岁) 的体羽纯白色,或则头和颈部稍染灰色; 成鸟体羽粉白色,但在繁殖色,亚成鸟期(3一7月) 中,头、颈及背等部均涂抹成灰色,是腺体分泌导致朱鹮羽色的变化。且对日本和中国的朱鹮进行DNA分析,证明两个种群之间的线粒体差异只有0.06%,并未达到构成亚种的分化。


历史&现实


朱鹮曾经分布极为广泛,在某些地区甚至被作为害鸟而驱逐,然而到了20世纪,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以及近半个世纪栖息地开发,沼泽湿地和河滩溪流面积锐减。栖息的高大树木被砍伐,冬季采食的水田被农药污染,以及人类过度滥捕滥猎,它们的种群急剧减少,分布区缩小,逐惭走向衰败和濒危。


中国


一只觅食中的朱鹮 - 2018年6月14日拍摄于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片:郭绍斌


在中国,朱鹮曾广泛分布在东部地区,最远甚至延伸到深处内陆的甘肃和四川。海峡另一边的台湾岛。1858年7月史温侯(Robert Swinhoe)发表于英国皇家亚洲会会刊上的《台湾旅行记》一文中提到,当时在北台湾,朱鹮是一种很普遍的鸟类,节录如下:


“6月22日我们出发到硫黄矿去,距离基隆约40哩,那实在是个风景很好的地方。平地都垂着随风起伏的稻子,山上都长着青葱的草木。但很奇怪,鸟类却是很少,我所看到的只有乌须雀和朱鹭。

太阳下山之后,就听到竹鸡在邻近山上叫,一只猫头鹰也发出凄凉的鸣声。

6月24日我们由基隆河上岸,在一个叫做七堵小村子休息。看见几只鹬在石块中间走,偶而看见鸽子在河边觅食,也有鸟须在飞翔。有一对朱鹭发出喀喀的叫声而焦燥地飞着。这些鸟类都足以排遣旅途的沈闷。”


如上面史温侯旅行记,当时在台湾,朱鹮并不稀罕,但如今已经绝迹,二战后未曾有出现记录。


而在大陆,朱鹮情况亦不容乐观,它们于二十世纪上半页数量剧减,自五六十年代起,只采集到少量标本,分别是;

1953年,从甘肃省武都县采获1只标本;

1956年,从陕西省西安市草滩采获1只标本;

1957年,从陕西省洋县采获1只标本;


最后一次是于1964年在甘肃陇南康县岸门口镇采集到3件标本,自1964年以后全国各地均未发现,直至197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才派专业人员乘车前往过去有过朱鹮记录的地方去寻找此鸟,同时还印发朱鹮原色图发动群众去找,历时三年,均无所获,当时认为此鸟在国内恐已灭绝。幸于1981年5月27日在陕西洋县北部发现七只朱鹮在半山上树林间(海拔1200一1400m) 繁殖。

2013年7月3日陕西省铜川市的一次释放活动中,一只朱鹮飞出笼舍。

图片:人民网


后在党和国家的密切关注下,洋县的朱鹮种群稳定增长,在人工繁育方面也出现很大的突破,经过30余年的保护努力,野生朱鹮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分布范围逐步扩大到洋县周边各地,1999年,首次在洋县以外的西乡县发现朱鹮营巢,2003年,朱鹮首次在城固县繁殖成功, 这一时期野生朱鹮种群的数量超过200只,在城固县上元观镇太平村、西乡县私渡镇和沙河镇、南郑县凤凰山水库等地已能发现较大规模的朱鹮群体稳定活动。受到洋县东北部秦岭山脉的地理阻碍,朱鹮向东北方向的扩散相对滞后。大约在2000年前后,朱鹮渐次向外扩散到佛坪和石泉,2007年,野生朱鹮的数量已超过600 只,种群相继扩散到宁陕、汉阴和太白,并分别于2008 年、2009 年和2011年在宁陕、佛坪和太白首次发现朱鹮营巢。为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恢复,2004年开始在陕西洋县华阳进行朱鹮野化放飞试验,释放个体自2006年开始在野外连续繁殖,2007 年开始在陕西省宁陕县进行朱鹮再引入试验,释放的个体于2008年开始在野外繁殖,初步建立起第二个朱鹮野生种群。随后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在陕西省铜川市沮河流域、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浙江省德清市下渚湖湿地建立了第三、第四和第五个朱鹮野生种群。并计划在2021年之前在四川省峨眉山地区建立一个新的朱鹮再引入种群。


日本

日本产最后原生朱鹮“阿金” - 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

图片:http://tomonori-science.cocolog-nifty.com/blogwrite/2011/09/post-77ce.html


朱鹮在日本曾广泛分布,47个府县道台均有记录,从西南部的隐歧诸岛至北海道岛南部的广大范围内都曾是该种的历史分布区。但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由于生存环境恶化、农药滥用、巢木大量砍伐以及适合朱鹮觅食的水田大面积改造为旱田等因素,朱鹮已经从日本本岛绝迹。在当时只剩下远离本土、人口较少的佐渡岛隐歧诸岛还有少量野生朱鹮生存,而到战后的1950年,隐岐诸岛的朱鹮已经消亡,当时佐渡岛的群体也仅剩24羽。尽管于1956年,根据当地村民报告,在本州岛石川县的能登半岛-眉丈山重新发现一小群约有8羽的朱鹮群体,日本的朱鹮困境还是没有得到缓解。1958年,根据日本民间爱护朱鹮协会的报告,整个日本只剩下11羽朱鹮,其中佐渡岛5羽,能登半岛6羽。



日本最后捕获圈养朱鹮示意图。图片:有苏煜骧


为了保护这最后岌岌可危的朱鹮,日本环境省于1965年启动朱鹮人工饲养计划,自佐渡岛和能登半岛野外捕获6只朱鹮,但其中大部分个体存活不足2年,考虑到不成熟的饲养技术,日本环境省取消了捕捉成体朱鹮的饲育计划,但为了护佑日本朱鹮的一线血脉,日本鸟类学家决定从1975年开始捕获刚刚孵化的雏鸟人工养育,以确保每一只雏鸟成活长大。可是,当年朱鹮巢中的卵没有孵化出雏鹮。1976和1977年人工养育雏鹮的计划又告失败。1978年只得从巢中取卵进行人工孵化。但这一年所有的卵都未受精。79。80两年朱鹮巢中的卵不等人取已不翼而飞。1975----1980年,5年间日本的鸟类学家做了种种努力和尝试,却没有一只朱鹮长大补充到野生朱鹮种群中去。紧接着7只朱鹮又有两只死去。剩下的5只朱鹮仅有一只雄鸟。佐渡岛的野生朱鹮却并未如科学家预期般展现出复苏的迹象。不得已,日本环境厅和山阶鸟类研究所等在新泻县召开“朱鹮保护讨论会”,商讨后决定重启人工繁育计划,1981年1月11日到23日,日本野外最后的五只朱鹮自两津市-黒滝山捕获,自此,日本野生朱鹮消失。然而这些朱鹮在人工条件下并未能如愿繁殖成功。


1985年,中日之间签订了 《中日共同保护朱鹮计划》,同年,日本从中国借得雄朱鹮华华与阿金配对,但未能如愿繁殖。1990年,日方把阿绿送到北京动物园和姚姚配对,但姚姚产下的两枚卵均为无精卵。两次跨国“婚配”均告失败。1994年,日方又从中国借来龙龙和凤凤,但龙龙当年即客死东瀛。凤凤同阿绿配对产卵5枚,但都是无精卵,阿绿也于当年死去。1998年当时国家主席访日时宣布赠送日本一对朱鹮友友和洋洋。1999年1月两只朱鹮抵达了佐渡市,并在第一个繁殖季就成功孵育出一只雏鸟“优优”。


日本邮政发行的朱鹮邮票。图片:https://www.alamy.com/stock-photo/niigata-prefecture.html


经过多年的努力保护,朱鹮在日本得到迅速恢复生机。据介绍,目前日本共有284只野生朱鹮,其中佐渡岛上有281只,另有3只从佐渡飞往了本州。


朝鲜半岛


朱鹮标本 - 1919年1月采集于朝鲜半岛庆尚北道醴泉郡 - 日本东京山阶鸟类研究所。

图片·:http://www.yamashina.or.jp/hp/yomimono/shozomeihin/meihin09.html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朱鹮在朝鲜半岛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鸟,美国鸟类学家奥斯汀描述称“THE BIRDS OF KOREA”(1948年),但目前遗留下来的标本似乎并不多·,已知确信采集于朝鲜半岛的朱鹮标本共有26件,其中绝大部分收藏于日本(13件),另有9件于战争中遗失。


山阶鸟类研究所创始人――著名鸟类学家山阶芳麿1936年前往朝鲜科考时,于汉城动物园见到一群约10羽朱鹮,混杂在别的水鸟中饲养,不过并没有受到特别重视,事实上在那时,朝鲜半岛的朱鹮已经十分罕见,半岛最后的捕获记录是1938年,在咸镜南道-咸兴市。1965年及1966年在平安南道-师川板门店各有一次记录。


1974年10月,国际鹤类基金会阿奇博尔德博士受邀前往非军事区(DMZ)考察时,意外在板门店附近一片废弃稻田中发现一小群约4只朱鹮,国际鹤类基金会曾试图捕捉它们并送至日本繁殖,但考虑到非军事区的敏感性,该计划并未执行。1977年时只记录到2只,1978-79年冬季仅有一羽返回越冬。此后再未能寻见朱鹮迹象。相信残存的野生个体此后不久后即消亡。


庆尚南道昌宁郡的朱鹮复育中心 - 2017年5月拍摄。 

图片:http://nocutnews.co.kr/news/4789975


2008年8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宣布将赠予韩国一对朱鹮,并于次年成功孵化出4只雏鸟,至2011年时已经繁殖出19羽,若人工繁殖顺利,考虑将在2018年前野放部分个体至庆尚南道-昌宁郡-牛浦泽。


俄罗斯远东


在俄罗斯,朱鹮见于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一带。俄国人卡伯露夫所著《乌苏里的鸟类》一书中提到,在乌苏里地区,朱鹮春季很早飞临。据朴露史基观察,该种是兴凯湖区最早迁回的候鸟之一;1868年最早观察到是4月5日,翌年1869年为3月25日。对于此问题朴露史基有如下记述:


“虽然是春天,但湿地和湖水还是全部冻结,夜间气温降至摄氏零下13度。在这种气候之下,朱鹭还出现于兴凯湖区,从鸟类地理分布视角来看,是一个很难理解的问题”


因朱鹭能识别设阱,所以捕获困难。它们营巢于树上,产卵数为3~4个,1869年7月16日初次看到其幼鸟。朴露史基说,他几乎每天看到朱鹭。这种鸟好栖息于河川沙洲,在湿地带附近只见过一次。”


但当1954年再版《乌苏里的鸟类》时,前言部分写到:


“80年前朴露史基旅行探险之时,朱鹮还不是那么稀罕的鸟类,在兴凯湖或乌苏里地区多地均有营巢记录。

惟今据著者等之调查,沿海地区已很难见到朱鹮行踪。我们在沿海地区所举行的调查研究期间,通过询问护林员和标本制作人得知,在这些地区多年未有发现,在兴凯湖一带调查资料,亦是给予否定的结果。这显示本种是极度稀少;只能推测,或是在中苏境界附近、兴凯湖北岸之广大湿地间及乌苏里河左岸支流能够发现到它们,因有些年朱鹭曾经出现于其附近河川下游地区。”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远东,朱鹮数量已经及其稀少,已知最后确信记录是1963年在乌苏里江-哈桑湖畔见到的一小群,另有指于1979年在兴凯湖发现一只朱鹮幼鸟。


展望未来


2015年4月11日,30只人工繁育出的朱鹮在被放生到铜川市野外前拍摄的照片。

图片·:http://www.ecns.cn/visual/hd/2015/04-12/63189.shtml#nextpage


2010年10月上旬的统计结果显示,中日韩三国共有朱鹮1814羽,中国野生个体约有1044羽,人工种群有665羽。朱鹮由当初仅分布在狭窄山沟中、数量仅为7只、随时可能灭绝的极小野生种群,发展到目前的种群,分布范围扩散到洋县周边的城固、西乡、汉中、南郑、勉县、佛坪、石泉、宁陕、汉阴、太白等县区,并提供种源在北京动物园、陕西-洋县、陕西-周至-楼观台、陕西-宁陕县、河南-信阳-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德清县、陕西-铜川县、上海野生动物园、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日本及韩国建立了10 个人工饲养种群和5个再引入野生种群。朱鹮保护创造了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的奇迹。鉴于朱鹮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朱鹮的濒危等级于2001年由极危(CR)下调为濒危( EN) 。IUCN鹮、鹳、琵鹭专家组称赞朱鹮保护是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